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福建省土壤肥料学会理事长。周校长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修复、有机废物生态循环利用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环境生物电化学研究中心,针对热带、亚热带水土资源特点,应用土壤电化学、电微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手段,解析电荷(包括电子、离子及其它电活性粒子)在水、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转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中心配备菌种保藏室、分子生物学室、电化学室、环境工程室及色谱实验室。
主要研究方向:
(1)菌种资源库的建设(胞外呼吸菌、极端嗜热菌);
(2)胞外电子传递机制(Fe耦合C/N循环机制及效应);
(3)工程应用(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堆技术、微生物电合成、土壤生物固碳)。
博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常委、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廖老师主要从事植物营养生理学、植物营养遗传学和根系生物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工作。
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以改良作物根系的养分吸收利用特性为研究目标,通过创建根系生物学研究的专门技术体系,围绕作物养分高效的根系生物学基础展开研究,并运用于作物养分高效遗传改良;同时还针对酸性土壤上的植物营养特性,制定豆科作物最佳养分管理措施,及通过间作养分高效豆科作物提高茶树、幼龄果树等的养分利用效率,达到减肥增效的目的。
主要研究方向:
(1)根系养分吸收生理分子机制;
(2)根系营养与代谢调控;
(3)根系发育与养分调控。